cover_image

夏凉席讯丨潜山舒席:老手艺“编”出好日子

安徽日报 中纺协家居夏凉用品分会
2024年04月07日 02:17
近年来,潜山市王河镇以非遗工坊为依托,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的同时,积极探索“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舒席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日前,记者来到王河镇安徽唐氏舒席有限公司。该公司将原王河职高的校舍改建为生产厂房和非遗工坊。在装饰席制作车间里,编织工人们席地而坐,或宽或窄的篾条在双手之间翻飞,一张张精美的工艺品即将成型。
编织工石平华是王河镇龙湖村村民。“原先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孩子到上学的年龄后,我就回来了。”石平华告诉记者,她在这里上班五六年了,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门好手艺,收入也还不错,每年工资有四五万块钱。

图片


正在刮篾车间忙乎的脱贫户叶文发,是王河镇天崇村村民,今年61岁。“我在这里上班有13年了,月工资4000元左右。要不是有这么好的事情做,有稳定的收入,我家到现在恐怕还是贫困户。”叶文发对记者说。 
“还有600余户800余人在自己家里制作舒席或工艺品,他们从公司领取材料,完工后把产品送来即可。我们验收后,按事前约定的标准付款。”该公司负责人、舒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唐满结告诉记者,舒席制作联农带农效应明显,农民在农闲季节或家务之余,又能挣得一份收入,每年每户平均增收约1.2万元。
“舒席是以本地生产的小叶水竹为原材料,它质地柔软、凉爽舒适、坚韧耐磨。”唐满结介绍,制作一床舒席,从选料、剖竹到抛光打磨、编织成功,共有十八道工序;现在,剖竹、刮篾等前端工序已实现机械化,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舒席古称“竹簟”,因其编织的技艺诞生、发展并繁荣于古称舒州的潜山市而得名。潜山县志载:“潜山南乡(即今王河镇、油坝乡、梅城镇),盛行竹编,男女老幼,多精编技,明代舒席,名闻江淮,晚清远销南洋。”

图片

舒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唐满结(右)

王河镇及周边一带自古以来盛产水竹,竹编在这片沃土中得以滋生、蔓延、勃发、繁荣,成就了王河“竹席之乡”的美誉。

“上世纪80年代,王河镇作为舒席主产地,几乎家家种竹,户户制簟,成为一种时尚,也涌现了不少‘万元户’。所产的精品舒席,有一部分珍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科技博物馆。”王河镇镇长黄幸福告诉记者,2008年王河舒席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又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为安徽省唯一入选案例。
据唐满结介绍,传统的睡席价格高,一床要数千元,属于小众产品。为拓展市场,公司不断拓宽竹编商品制造品类和用途,开发了枕席、沙发席、装饰席、屏风、包装盒、竹编画等新产品。这些新产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是典雅的手工艺品,可让舒席工艺为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我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后,我让她在公司负责新产品开发,同时把老技艺传承下去。”

图片


随着人们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消费理念兴起,舒席正在走向复兴。目前,王河镇舒席产业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舒席文化,我镇将舒席工艺、非遗传承等融入美丽王河建设,着力打造集原料供应、成品生产、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舒席‘产销流水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提供实践基地。”王河镇党委书记杨九斤告诉记者。
该镇积极争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980余万元,推动舒席非遗传习基地一期项目落地,建设舒席非遗技艺展示馆、非遗作品展示运维中心和舒席生产车间。同时,结合 “四宜”(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特色村镇建设,计划投资1200余万元,实施竹编非遗工艺研学基地、竹编主题精品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
“舒席非遗传习基地预计于2024年底建成运营。”杨九斤表示,这座集文化传承、文化展示、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将成为王河镇一道靓丽的风景,必将更有力地推动舒席非遗工艺赓续传承,舒席产业也有望实现年产值翻番的目标。


结束


推·荐·阅·读

图片

2024中国国际家居夏凉用品供应链博览会·宁波展定档

图片

《抗菌凉席》《乳胶凉席》团体标准新闻发布会

图片

中纺协夏凉分会二届三次理事会议在安吉召开

图片

一篇文章看懂不同材质的凉席该使用哪种执行标准

图片常见的几种凉席的清洗收纳方式


图片

夏凉席讯 · 目录
上一篇夏凉席讯丨浅谈新质生产力对夏凉席居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下一篇席出东方丨2400年前经历过战国时代的竹席近日出土自规模最大的楚国王级墓葬--武王墩墓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纺协家居夏凉用品分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